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要求。历史告诉我们,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八项规定如同高悬的明镜,照见了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也照出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这不仅是纪律约束,更是对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深情呼唤。 增强党性修养,让作风建设的清流永不枯竭。作风问题的本质是党性问题。八项规定精神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关键在于它触动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新中淬炼而成的。从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延安整风运动,再到今天的八项规定,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锤炼党性的重要途径。每一名党员都应当把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服务群众中砥砺初心,在攻坚克难中彰显担当。只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才能确保作风建设的清流永不枯竭。 常怀敬畏之心,让纪律规矩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也在坚持。十年磨一剑,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规范公务接待到精简文件会议,积小胜为大胜,化量变为质变。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我们必须保持"永远吹冲锋号"的战略定力,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让八项规定精神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铁规矩、硬杠杠。 永葆为民本色,以实干担当检验作风建设成效。八项规定精神的最终落脚点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建设的成效,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评价最公正。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到"最多跑一次",从公款吃喝的奢靡之风到清茶淡饭的朴素本色,这些变化让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党员干部应当自觉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作风的第一标准,用真情实意纾民困、解民忧,用实干担当赢民心、聚民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八项规定精神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焕发永恒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