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洗礼与作风锤炼。乡镇作为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其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唯有坚持不懈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驰而不息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才能让乡镇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筑牢思想之基,让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对于乡镇党员干部而言,深入理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涵与意义,是践行优良作风的前提。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组织集中学习,让干部们分享学习心得与体会;观看警示教育片,以真实案例敲响廉洁自律的警钟,让八项规定精神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一位干部的心田。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理念,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八项规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干部们要在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深刻领悟八项规定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抵御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 强化监督之责,让作风建设落地生根。监督是保障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的有力武器。在乡镇,要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乡镇纪委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公款吃喝、违规接待、滥用公车等问题进行重点排查。建立健全日常监督机制,定期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案,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整改期限,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外部监督力量,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设立举报电话、举报邮箱,鼓励群众对身边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举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到干部作风的变化。通过群众监督,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干部自觉遵守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同时,对于查实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执纪问责,绝不姑息迁就,以强有力的纪律震慑,推动作风建设在乡镇落地生根。 完善长效机制,让优良作风薪火相传。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八项规定精神在乡镇持续发挥效力。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党员干部的作风表现纳入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让作风优良的干部得到褒奖,让作风不正的干部受到批评和惩戒。通过考核的指挥棒,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制度建设,根据乡镇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公务接待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干部考勤制度等,将八项规定精神细化到每一项工作流程中,用制度管人管事。同时,要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完善,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让优良作风在长效机制的保障下,代代相传,成为乡镇干部的鲜明标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乡镇党员干部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绘就一幅乡村繁荣、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 (作者:雷波县莫红乡纪委 郭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