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深入基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了解民众的需求、探索发展的路径,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所在。 深入基层,首在“深入”二字。这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视察,而是真正沉下心、俯下身,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吃一锅饭。只有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市井小巷,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民生百态。那些隐藏在报表数字背后的艰辛与希望,那些在高楼大厦里难以察觉的忧愁与梦想,都在基层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被发现。当干部们深入基层,他们看到的是老农粗糙双手上的泥土,是贫困家庭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是小商贩为了生计奔波的疲惫。这种深入,是情感的贴近,是距离的拉近,更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必然途径。 而实事求是,则是深入基层的灵魂。在基层工作中,没有实事求是,所有的规划和决策都可能是空中楼阁。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事实,不夸大成绩,不回避问题。面对基层的贫困现象,不能用虚假的繁荣数字来掩盖,而要精准地识别贫困的根源,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还是缺乏产业支撑。在发展产业时,也要依据当地的实际资源、人力情况和市场需求,不能盲目跟风。比如有的地方不适合种植某种经济作物,却因为看到其他地方的成功而强行推广,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只有实事求是地看待基层的现状,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以深入基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基础,谋民情之上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发展不是为了政绩,而是为了让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需要从民众的需求出发,以民众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如果民众渴望改善教育条件,那么就要加大对基层教育的投入,提升师资力量,改善教学设施;如果民众希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要积极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产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因为民众才是基层的主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推动发展的不竭源泉。 深入基层,以实事求是之姿,谋民情之上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广大干部持之以恒地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只有这样,基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家的发展才能筑牢坚实的根基,民众才能在发展的浪潮中共享幸福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