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以其独特的东方智慧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如何在这一伟大进程中破浪前行?答案就蕴藏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这十六个字中。这不仅是行动纲领,更是一种精神基因的再造工程。现代化从来不只是经济指标的跃升,更是民族精神的涅槃重生。唯有打破思想的桎梏,重塑文化心理结构,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出真正属于中国的步伐。 思想解放是撬动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杠杆。回望改革开放之初,真理标准大讨论如同一把利剑,劈开了教条主义的迷雾。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唤醒了沉睡的创造力。安徽小岗村十八个鲜红的手印,正是思想解放催生出的实践奇迹。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需要这种打破思维定式的勇气。当华为在芯片领域遭遇封锁时,正是依靠基础研究的原创性突破,才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思想解放不是虚无的口号,而是对既有认知框架的不断超越,是敢于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提出"为什么不能"的质疑精神。 改革创新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引擎。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创办学校的实践告诉我们,创新从来不是舶来品的简单复制。深圳从边陲渔村到创新之都的蜕变,正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结果。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重塑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贵州,大数据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这些生动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我们的改革既要有文化自信的定力,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创造新的文明形态。 奋发进取与真抓实干是现代化建设的双足。钱学森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回国效力,黄大年把生命最后时光献给深地探测研究,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奋斗者的姿态。在云南怒江,扶贫干部背着背篓攀爬"天梯"送政策上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者们在伶仃洋上架起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这些当代愚公的故事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式现代化正需要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精神,在真抓实干中把蓝图变为现实。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绝非简单的技术模仿或制度移植,而是一个民族整体性的文明跃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器物层面,到"德先生""赛先生"的制度文化层面,再到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建构,我们走过的是一条不断解放思想、超越自我的螺旋上升之路。破茧成蝶的过程固然痛苦,但唯有经历这种蜕变,才能迎来真正的飞翔。当十四亿中国人的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当五千年文明积淀与现代文明要素深度融合,中国必将为人类现代化事业贡献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