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筑基科技,人才赋能伟业 习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不仅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钥匙,更是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的战略选择。教育作为科技突破的“加速器”和人才涌流的“蓄水池”,正以系统性变革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一、教育筑基:以系统改革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其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源头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根本任务在数字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广东省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剖析”模式,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纳入基层党组织必修课,实现全省2.3万个党组织全覆盖学习,正是以思想铸魂夯实创新根基的实践。当前,我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任务,但原创性成果转化率不足30%的现状,倒逼教育体系必须深化改革。浙江省构建的“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通过分析公务用车轨迹、消费记录等数据,2024年预警异常信息12万条,查实问题线索6800件,展现了科技赋能教育监督的创新突破。这种“数字治教”模式,既保障了教育公平,又为科技伦理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科技赋能:构建教育与创新的双向奔赴机制 科技与教育的互动已从单向支撑转向共生共荣。西北某县将60%的督查检查改为“大数据监测”,让干部从“迎检台账”中解脱投入乡村振兴,这种“减负不减责”的改革智慧,正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在科研前沿,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的建设成效显著:北京大学与华为共建的“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三年内孵化出12项国际领先的AI算法;江苏省某县推行的“村章镇管”智能印章系统,使基层信访量同比下降62%。这些实践表明,当教育突破围墙、科技扎根大地,就能形成“创新需求牵引教育改革、教育成果反哺科技突破”的良性循环。 三、人才涌流:构建全链条培养使用生态体系 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需要制度创新的持续滋养。2024年全国查处医疗领域“红包回扣”案件1.5万件,教育系统违规招生问题2300余起的数据背后,是人才评价体系亟待优化的现实课题。淄博市党员干部在“烧烤出圈”事件中72小时完成道路改造、开放政府停车场,用实干赢得群众“用脚投票”,彰显了实践育人机制的成效。当前,教育部推行的“强基计划”已培养出3.2万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其中85%进入国家战略领域;深圳市建立的“人才举荐制”,通过行业领袖举贤纳才,三年内引进诺奖级科学家47名。这种“分类评价+精准培育”的机制,让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都能找到发展坐标。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历史交汇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愈发清晰。从黄大年团队突破地球深部探测技术,到徐颖团队构建北斗导航“中国芯”,无数实践证明:当教育成为科技突破的“反应堆”、人才成长的“孵化器”,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必将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新征程上,唯有以教育之强筑基科技之兴,以人才之盛赋能复兴伟业,方能书写出人才竞相奔涌、创新活力迸发的时代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