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构建新时代铸魂育人新生态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断为新时代育人工程锚定了航向,也揭示了“铸魂-融合-协同”三位一体的育人逻辑链。唯有以系统思维构建育人新生态,方能实现从思想引领到实践转化的全链条贯通。 以思想铸魂为基,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脉。教育之魂,首在立根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定盘星”,将政治引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某重点高校构建“红色基因传承计划”,在专业课程中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人工智能课堂解析“科技报国”的科学家精神,在经济学课程中融入“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这种“大思政课”与专业课同频共振的模式,让学生在知识习得中感悟信仰力量。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守住思想源头,才能确保育人长河奔涌向前。 以五育融合为径,贯通德育与智体美劳的育人格局。教育的真谛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北京某中学创新“五育融合”实践: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学生在校园工坊制作传统木艺时,既掌握技能又体悟“精益求精”的匠心;在体育课程中注入“女排精神”内涵,通过团队竞技锤炼拼搏意志。这种“如盐入水”的融合模式,让德育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艺术熏陶中自然浸润。正如《礼记》所言“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当德育化于无形,方能真正实现价值观的“润物细无声”。 以协同育人为要,联动“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实践闭环。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实践转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清华大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搬到雄安新区建设现场,让学生在塔吊林立的工地上感受“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企业思政导师”制度,邀请劳模工匠走进课堂讲述奋斗故事。这种“理论-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育人模式,使青年在乡村振兴调研中读懂“共同富裕”,在社区治理实践中领悟“全过程民主”。正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让思政教育走出书本、扎根大地,方能实现精神力量的实践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