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在社区工作中的实践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一重大论断不仅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更揭示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必然性。社区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是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落地见效的关键场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需要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与社区工作深度融合,让“严”的标准、“治”的成效在基层实践中焕发生机。 一、以制度规范筑牢全面从严治党根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首要任务是构建科学完备的制度网络。社区党组织需将党章党规与基层实际相结合,形成可操作、可监督的制度链条。例如,北京市某社区探索“小微权力清单”,将低保审核、惠民资金使用等事项纳入规范流程,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通过制度刚性约束防范“微腐败”。浙江宁波部分社区建立“红色议事规则”,要求党员在议事决策中佩戴党徽、公开承诺,将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嵌入居民自治章程。这些实践表明,唯有将制度细化到社区治理的每个环节,才能让全面从严治党从“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标尺”。 二、以监督闭环激活基层治理动能监督体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支柱。社区工作直面群众利益,必须构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的双向发力机制。上海徐汇区某街道建立“廉政观察员”制度,聘请老党员、楼组长组成监督小组,对社区工程招标、物业费使用等事项全程跟踪;安徽合肥某社区推行“党员履职积分公示”,将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等表现量化公开,接受居民评议。这种“阳光治理”模式,既强化了党员的责任意识,也倒逼基层党组织提升工作规范性。通过监督关口前移,社区治理中的形式主义、推诿扯皮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三、以思想建设凝聚社区共同体意识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治行”更要“凝心”。社区党组织需将党性教育与基层治理创新相结合,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山东曲阜某社区打造“儒韵清风”讲堂,将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与党章党规相融合,通过家风故事会、廉政书画展等形式增强教育感染力;广东深圳某社区开发“码上学习”小程序,用短视频、答题闯关等方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党员参与率提升至98%。这些创新实践打破了说教式教育的窠臼,使全面从严治党既保持政治高度,又接基层地气,为社区治理注入精神凝聚力。 四、以群众路线检验体系建设成效全面从严治党的最终落脚点是维护群众利益。社区工作必须坚持“问题从群众中来、成效由群众评判”的导向。北京海淀区某社区建立“急难愁盼”问题销号制,居民通过“红色信箱”反映的问题需在48小时内响应,办理结果由当事人签字确认;江苏南京某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设立“党员责任区”,由居民投票评选“最优服务岗”。这种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标尺的做法,正是全面从严治党“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的生动体现。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是抽象的理论命题,而是具体的实践工程。在社区这一“最小单元”中,通过制度规范划出红线、监督机制压实责任、思想建设筑牢根基、群众路线校准方向,方能实现党的建设与基层治理的同频共振。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持续推进体系完善,才能让全面从严治党在社区沃土中生根结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