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一老一小”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社区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老年人安享晚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幸福家园。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社区在服务“一老一小”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打造普惠性、专业化的服务阵地,让群众在社区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得到增强,是当今社区为之努力的方向之一。 盘活硬件空间,完善“朝夕友好”基础布局。要对社区周边闲置、利用率不高的场地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地理位置、面积、基础设施等情况,结合人口分布和“一老一小”活动需求特点,对场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功能改造。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解决资源浪费问题的同时,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更多活动空间和服务设施,增强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形成老幼共托,代际互动的社区共享空间,打造“15分钟朝夕友好服务圈”。 联动社会资源,优化“朝夕友好”服务基础。政府主导,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提供坚实基础;企业参与,提供专业化服务、技术支持等,提升服务质量;社会组织助力,弥补人力、专业性不足,形成专业的运营模式,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多样化服务内容;居民自治,调动居民积极性,开展结对帮扶、邻里互助等活动,形成共享共建的良好氛围。 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朝夕友好”服务效率。明确责任分工、科学的监督评估以及长效的运营管理,是确保“朝夕友好”高效运行和服务效率的关键。增强政策支持,明确服务的责任主体、服务标准和资金支持方式,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合力,避免资源分散和重复投入。采用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除政府财政支持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赞助等方式参与社区服务,或建立专项基金,确保服务的持续性运营。建立意见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一老一小”需求变化,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逐步实现“朝夕友好”向“朝夕美好”发展。 社区是“一老一小”幸福生活的起点,也是全社会共同关爱的缩影。通过精细化服务、多元融合、社会共治、长效发展等多方面努力,从基础服务到品质提升,进一步擦亮“朝夕友好”服务的亮丽名片,切实为解决好“一老一小”的实际问题,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温馨、充满幸福感的美好家园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