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协同发力。国家主席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既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其支撑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以人才储备驱动技术突破。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教育体系的系统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通过学科优化、产教融合等手段,构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的核心功能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激发创新思维。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顶尖科技人才不足、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需优化基础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唯有以教育为纽带,才能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跨越。 教育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离不开教育搭建的桥梁作用。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强化校企合作与成果转化,推动实验室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的“倍增效应”。这一转化过程中,教育需突破传统边界,探索多元协同路径。一是推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鼓励高校教师参与产业技术攻关,激发科研人员活力;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缩短技术转化周期。正如全国两会代表所言,“创新驱动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支撑”,只有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才能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跨越。 教育是人才战略的“蓄水池”,以制度创新激活发展动能。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而教育是涵养人才资源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正加快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通过柔性引才、青年人才托举计划、以住房、医疗等保障政策留住人才等举措,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发展。这些实践表明,教育必须与人才政策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引育用留”全链条优化。未来,教育需在两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通过“强基计划”等专项支持青年科学家成长;另一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育大国工匠。只有让教育成为人才成长的“加速器”,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