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提出的“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的论述,既是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实践路径。 一、教育筑基:打造人才培育的“源头活水”教育是人才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正以“五育”并举为突破口,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型。通过将德育贯穿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构建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体系13。这种教育理念的革新,不仅体现在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上,更反映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中。如政协委员提出的“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正是教育主动对接经济需求的生动注脚。 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同样关键。打造国家教育智联网、构建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等创新举措,正在打破地域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普惠共享。这种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为不同禀赋的学子提供了成长沃土。 二、科技赋能:构建教育创新的“动力引擎”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开创了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教学新范式。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AI个性化学习系统等科技手段,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政协委员提出的“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正是这种融合趋势的集中体现。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需要特殊机制。建立拔尖人才早期发现机制,在基础教育阶段植入科研启蒙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从创新苗子到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链条。这种“全链条”培养体系,让更多“千里马”在科技创新赛道上竞相奔腾。 三、机制破局: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人才活力的释放,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的单一评价标准,建立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贡献、社会价值在内的多维评价指标35。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行发展性评价,在高等教育实施分类评价,为各类人才铺设差异化成长通道。 人才流动机制的优化同样重要。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的人才大数据平台,打破体制内外流动壁垒,完善“旋转门”机制,让人才在政产学研间自由流动。对于特殊领域人才,建立“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激励机制,使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四、系统集成: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层突破”教育改革需要系统性思维。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推进“双减”政策深化,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减负增效;高等教育领域则聚焦“双一流”建设,强化交叉学科培育。这种分层推进策略,使教育改革既保底线又攀高峰。 社会协同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建立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推广现代学徒制;鼓励科研院所开放实训平台,形成“教育培养—社会实践—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如政协委员建议的“打造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正是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建设的典范。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强化教育支撑、释放人才活力已成为民族复兴的关键支点。通过构建“教育筑基—科技赋能—机制破局”的三维体系,我们正在谱写“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时代乐章。这不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当亿万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中国式现代化巨轮必将破浪前行,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