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当前,基层干部被各种报表、会议、检查所困,难以真正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形式主义之困:基层干部难以走近群众
基层干部本应是群众的贴心人,但现实中却成了"表哥""表姐"。各种报表、台账、材料占据了他们大部分工作时间,一些地方甚至要求村干部每天填写十几份表格,上报数十项数据。某乡镇干部坦言,一个月要参加二十多个会议,根本没有时间下村走访。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效能,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二、减负增效:让基层回归服务本质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为基层减负的政策措施。某省推行"无会日"制度,将每周三定为"无会日",禁止召开任何会议,让干部有时间下基层。某市建立"最多报一次"系统,整合各类报表,避免重复填报。这些举措有效减轻了基层负担,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实践证明,减负不是放松要求,而是为了让基层工作更聚焦、更高效。
三、长效机制:构建科学治理体系
为基层减负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某县推行"群众点单、干部接单"服务模式,将群众评价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干部是服务群众的主力军。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只有真正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走近群众、服务群众,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服务群众的广阔天地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