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的召开,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基层干部送来了久违的清凉。会议聚焦基层减负这一关键议题,彰显了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坚定决心,也为就业服务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基层就业服务工作者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桥梁,他们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就业政策的落实效果。为基层减负,就是为就业服务赋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促进就业的实事中去。 一、形式主义之困:基层就业服务的现实困境 基层就业服务工作者长期被各种报表、台账、迎检所困扰,大量时间耗费在填表报数、整理档案上。有工作人员坦言,每个月要填报的各类表格多种,有的表格内容重复,有的数据要求不切实际。这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挤占了他们走访企业、服务群众的时间,导致就业服务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形式主义的重压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更影响了就业服务的质量。一些就业培训项目为了应付考核,只注重培训人数,忽视培训效果;一些就业政策宣传停留在发传单、贴海报的层面,没有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工作方式,使得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始终难以打通。这种困境不仅影响了工作效能,也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减负赋能之策: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中央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直指形式主义要害。精简文件会议、规范督查检查、优化考核评价等具体措施,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举措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工作效能,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在就业服务领域,减负赋能的具体实践正在展开。一些地方推行"互联网+就业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数据资源,减少重复填报;有的地方建立就业服务"一站式"平台,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还有的地方创新考核方式,注重服务实效而非台账数量。这些创新做法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提升了服务质量。减负不是减责,松绑不是松懈。基层干部要正确认识减负的深刻内涵,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要深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走进社区倾听群众心声,创新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只有把减负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减负的初衷。 三、提质增效之路:构建暖心就业服务体系 构建暖心就业服务体系,需要从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要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上门,真正把就业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创新服务方式是实现提质增效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实现精准匹配、智能推送。要推广"直播带岗""云招聘"等新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服务效率。要建立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服务全覆盖、无死角。提升服务效能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要完善就业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要建立服务评价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群众需求,不断改进服务。要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更富成效。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持久战。通过减负赋能,基层干部将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就业服务工作中。让我们以此次专项工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起更加暖心、更加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业是民生之本,基层是服务之基,唯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才能让就业服务更加贴近群众需求,让民生答卷更加温暖人心。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决破除形式主义顽疾,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为民服务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