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承担着落实政策、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在基层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基层干部深陷“文山会海”之中,不堪重负。这不仅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效率与质量,更削弱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因此,为基层减负,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 基层减负的核心在于让基层干部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了解民情、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通过减负,基层干部能够回归服务群众的本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去,从而切实提升民生福祉,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为实现基层减负,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严格控制文件和会议数量。通过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发文和开会计划,大幅减少不必要的文件和会议,确保基层收到的文件和参加的会议都是真正有价值、有内容的。同时,提倡写短文、开短会,注重会议和文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避免冗长和空洞的内容。 二是优化督查检查考核方式。针对过去存在的督查检查过多过滥、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规范。通过制定年度督查检查考核计划,严格控制督查检查考核的数量和频率,确保每次督查检查都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督查检查考核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基层迎检负担。 三是改进调查研究方式。调查研究是了解基层情况、制定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然而,过去一些调查研究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等问题,给基层带来了额外负担。为此,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改进调查研究方式,倡导“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调研方式,确保调研结果真实可靠、反映基层真实情况。 四是全面清理规范基层工作事务。针对基层存在的挂牌多、考核多、报表多等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进行了全面清理和规范。通过明确基层职责权限、整合工作机构、精简考核指标等方式,切实减轻了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本职工作。 基层减负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执行减负政策时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一些基层干部对减负政策理解不深、执行不力;一些群众对减负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不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将基层减负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各项减负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问责,对执行减负政策不力、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确保减负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减负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基层减负工作的良好氛围。 总之,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我们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轻装上阵、激发治理新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基层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