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要求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持续为基层减负。在基层减负背景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应坚持减负与减压并举、增能与增效并重,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推动基层以更贴心的服务、更优质的活动,助力落实“双减”政策,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考核,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应发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如果考核过于繁琐、频繁,甚至偏离实际工作需求时,就变成了基层干部的沉重负担。因此,为基层减负,首先要从考核“瘦身”做起。一方面要精简考核项目,减少不必要的考核频次,避免“层层加码”。另一方面要明确考核重点,聚焦核心任务和中心工作,如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确保考核内容与基层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真正反映干部的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 考核内容的设置,直接关系到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在为基层减负的背景下,考核内容应更加注重实绩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一方面,要精简考核指标体系,去除那些与中心工作无关、难以量化的指标,如“材料厚度”“会议数量”等。另一方面,要增加反映实际工作成效、群众满意度的指标,如“项目完成率”“群众满意度”等。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指导,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群众等方式,了解基层干部的真实工作状态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确保考核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真正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考核机制的完善,是确保考核工作发挥实效的关键。在为基层减负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科学、公正、透明的考核机制,让基层干部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成长成才。如,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确保考核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改进工作、激励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奖惩激励挂钩,形成鲜明的导向,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