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览 于 2024-11-29 17:33 编辑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安徽六尺巷的故事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张英收到家人的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人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佳话,它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在这个故事中,张英的谦逊和礼让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和为贵”思想。张英作为朝廷高官,本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势解决问题,但他选择了以德服人,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邻里纠纷的看法。这种做法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此外,六尺巷的故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官员廉洁自律和公正无私的期待。张英在处理家族事务时,没有滥用职权,而是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这为当时的官员树立了榜样。同时,这个故事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和文化的重视。张英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六尺巷的故事成为了教育后代关于宽容、礼让和和谐共处的重要教材。六尺巷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六尺巷的故事传颂至今,展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忍让、平等待人的美德。同时,我们也应学会合作,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个故事不仅彰显了古人的高尚品德,更为当今社会和生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六尺巷”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宽容、忍让、和谐。这些美德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 它更启示我们,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弘扬“六尺巷”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强调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性,既要依法办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要注重道德教育,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通过学习和借鉴“六尺巷”故事中的智慧,学会换位思考,相互体谅,以更加宽容和忍让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问题,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感。 这个故事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时,应该学会宽容和忍让,以大局为重,以和为贵。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六尺巷”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注重邻里关系的和谐,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通过协商解决矛盾和问题,避免因为个人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通过自我约束和相互尊重,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六尺巷”故事对当今社会及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它提醒我们要以宽容、忍让、和谐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加强邻里和谐,注重自我约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尺,测的是墙与墙的距离,量的是心与心的距离,更是胸怀的广度。六尺巷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让我们共同传承这一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