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这一要求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打老虎”、“拍苍蝇”等反腐败斗争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在党风、政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肯定,这说明反腐败斗争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铲除腐败滋生土壤的任务依然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强化不敢腐的敬畏之心。所谓“不敢腐”,就是要让干部和公职人员心存对法度的敬畏,自觉增强守法合规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在面对问题时要能明辨是非。强化“不敢腐”的敬畏之心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只有干部自身筑牢“不敢腐”的思想底线,才有可能从根源上遏制腐败之风。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是铲除腐败土壤的必由之路,这样能让干部敬畏党纪国法,而不是知法犯法、违法乱纪。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督惩戒机制,切实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特别是紧盯金融、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和对象,以及隐匿于现代网络科技之中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通过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能够让干部在“伸手”之时明辨是非、权衡后果,使得反腐败警钟长鸣,有效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强化不能腐的制度约束。“不能腐”是从制度上对腐败行为进行封堵,用制度对干部行为进行有效规制,从而将权力锁进制度的笼子。强化不能腐的制度约束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关键作用。一是要不断加强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力度,不断推进反腐败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实施,并做好现有相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实施执行。二是要探索将权力进行科学配置,在权责法定原则下,依据现实情况合理确定党政机关及内设机构的权力和职能职责,避免因权力过度集中而导致权力监管缺失,进而形成滋生腐败的土壤。三是要强化监督管理,应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立体监督体系,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最后是要用科技赋能反腐,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将反腐倡廉推向数字化、智能化。 强化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不想腐”要求干部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根基,绷紧反腐败的思想底线红线,增强反腐败的自觉意识。对此,一方面应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入手,通过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使党员干部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在全社会塑造以清廉为荣、以贪腐为耻的风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廉政和腐败的正反面典型案例,并深入剖析原因危害,形成文字、视频等形式的学习警示教育素材,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 总之,铲除腐败土壤、护航事业发展一直在路上,永远是进行时。只有动员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常态化、长效化地推进反腐工作,并不断拓展深度、广度,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攀枝花市东区财政局 工作人员 顾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