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某些领域和层面,形式主义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成为制约基层工作效能、影响干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形式主义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添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多样,危害深远。它往往表现为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表面轻实质,导致工作陷入“空转”或“虚转”的怪圈。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成为常态,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抓落实、促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形式主义还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导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的危害性,坚决予以整治,大力提升基层工作的实际效能。 深化整治形式主义,需要强化制度建设,完善考核体系。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之所以形式主义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科学的考核体系。因此,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减少不必要的考核项目和频次,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考核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要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让干得好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让干得不好的干部受警醒、有压力。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对形式主义的强大制约力。 深化整治形式主义,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能。形式主义之所以产生,往往与工作方式方法落后、工作效能不高有关。因此,应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比如,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再造和数据的共享共用,减少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此外,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基层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让其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工作要求。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能,为基层减负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整治形式主义,需要强化监督问责,营造良好氛围。形式主义往往与监督不力、问责不严有关。因此,应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加强对形式主义问题的监督检查和问责处理。一方面,要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干部群众积极举报形式主义问题;另一方面,要严肃查处形式主义典型案例,对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事业观,增强抵制形式主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强化监督问责和宣传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形式主义是阻碍基层工作高效开展的一大顽疾,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整治。应该从制度建设、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监督问责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切实为基层减负添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干事创业、服务群众;才能让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基层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和幸福感。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添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