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与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耐心,又要有紧迫感,既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又要方法得当、防止走偏。 一、坚守实体经济,发展传统产业。传统和现代、新和旧都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的。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而非简单的业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不能盲目求新放弃传统产业,将其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传统产业不一定就是落后产业,通过科技赋能以及转型升级,同样也能够孕育新产业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老树焕发生机”。新质生产力也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实体经济支撑和成就。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基本内涵、时代特征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但我国各地情况复杂多样、发展不平衡,实践中发展什么产业,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需要根据本地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 三、结合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促进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政府可以在科学布局、政策引导、规则制定、财税支持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同时,市场机制是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使各类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赋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议题,政府、市场和社会必须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协同共进。唯有形成政府引导支持、市场有效驱动、社会高效协同的发展格局,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够真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创新持续涌现以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进而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与坚实保障。 (中共北镇市委组织部苏曼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