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尊严、幸福与价值的晚年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基层工作可以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个维度出发,编织一张温暖而坚实的养老服务保障网。 贯彻“老有所养”,做实养老保障。“老有所养”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石。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近3亿,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对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考验。为了保障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和幸福,我国大力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融合发展,鼓励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重在落地落实,要将各项优待政策落细落实,回应老年人最现实、最关心、最迫切的利益问题;同时着力推进基础医疗服务和生活保障,力争让老年人实现不出村、不离乡就能吃口热乎饭、看个小病。 鼓励“老有所乐”,乐享夕阳岁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村和社区作为老年人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可以组织各类兴趣小组、文艺演出、健康讲座等,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激发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同时,开设电子设备小讲堂、建立老年人社交平台,让老年人也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乐趣,减少数字鸿沟。此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度时光,共同参与活动,增进代际间的理解和尊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提倡“老有所为”,贡献“银发力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限参与到全面参与的进程,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丰富的经验,是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在志愿服务、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等领域,老年人也应当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继续发挥余热,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有所学方能有所为,开展老年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老年人掌握新技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让“银发经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动力。 办好老年人的事必须用心用情用力、更深更细更实,通过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为老年人守护最美的“夕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