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形式主义等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影响了工作效率,更挫伤了他们服务群众的热情与创造力。因此,基层减负不仅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更是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要确保基层减负真正落到实处,需从多个维度发力,实现由“减”到“实”的深刻转变。 一、深化思想认识,树立正确政绩观基层减负,首要在于思想减负。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减负不是简单的数量减少,而是要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负担,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唯痕迹论”“唯数字论”的错误倾向,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减负成为推动工作、提升效能的强劲动力。 二、优化工作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减负要实,必须优化工作机制。一方面,要精简会议文件,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提高会议和文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视频会议、线上办公等方式,减少基层干部往返奔波,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多头考核、重复考核,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让基层干部从繁重的迎检准备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 三、强化责任担当,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减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因此,在减负过程中,必须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基层减负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减负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同时,要鼓励基层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对于在减负过程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四、注重人文关怀,激发干部活力基层减负,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一线,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因此,在减负的同时,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要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激励机制,让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位,激发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同时,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基层干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总之,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只有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才能将基层减负真正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激情满怀地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