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以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三个提名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和自然美景的国际认可,更标志着我们在守护与传承宝贵遗产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守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生命线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民族的根与魂,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自然的馈赠。守护这些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生态绿洲。无论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还是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沙山与湖泊,亦或是黄(渤)海沿岸的候鸟栖息地,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有效的保护措施,如定期维护、科学管理及生态修复,是确保这些遗产得以保存的关键。 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化路径 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保存,而是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自然遗产动起来。通过教育普及、公众参与和社区共建等方式,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感和生态保护意识。例如,可以开展“中轴线文化节”,让市民和游客亲身体验北京的历史脉络;举办“沙漠生态周”,提高人们对沙漠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实施“候鸟观察计划”,引导公众参与到鸟类保护中来。 创新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时代演绎 创新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永葆生机的源泉。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我们可以为文化遗产注入现代元素,使其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世人。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自然遗产的管理与保护。同时,探索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的结合点,如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提升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绽放新的光彩。这不仅是为了让后人能够享受到这份宝贵遗产,更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地球这个美丽家园的绿色与和谐。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美好未来,让它们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