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到心到,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人民日报2024年7月10日) 深入基层调研,找到困扰群众根源。知群众之冷暖,解群众之困难的干部才是群众认可的好干部。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到最基层,才能够掌握民情,了解群众动态,从而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才能够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为群众做更多的实事。老百姓有句俗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党支部。”在群众心里,领导干部是主心骨、是旗帜、是风向标。领导干部不能只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要深入到最基层,才能够听到群众真正想表达的意见,才能和群众更好的进行沟通,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坐在办公室听到的、看到的,是经过加工过的,可能存在群众需要饮用水被加工成了需要道路。 科学分析研判,制定解决问题措施。在找到群众所急难愁盼的问题之后,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政策调整、资源分配、服务改进等方方面面。在制定措施的时候应以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比如,群众需要的是便利的出行,制定一个从其家门口修建一条高铁的措施,显然就是没有解决其实际的问题。在制定措施的时候,要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比如,遇到了干旱严重的时节,在沿江、沿河的地区,我们可以制定从江河取水抗旱的措施;但是在远离江河的山区,我们制定这样的措施显然就是不合理的。 健全监督机制,评估问题解决成效。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中居于重要地位。解决问题的措施制定后,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相关政府部门要常态化、长效化开展监督检查,确保措施得到执行。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上,那么问题依然会长期摆在那里,得不到解决。同时,还应建立健全诉求解决情况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群众对所反馈问题办理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对制定的措施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在边远的山区,想要为村民修建一条道路,年年都在写计划、方案,但实际没有去争取、去实施,这个跟没有制定方案米有什么区别。 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柴米油盐酱醋茶,就业求学购房医疗这些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我们各级党员干部需要实实在在为他们解决的大事。 作者:陈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