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生命、敬佑生命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仁爱”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蕴含着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是要着力强化突发灾害的快速响应。灾难面前,快速响应能力彰显生命至上,更体现中国的制度优势。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绷紧突发事故快速响应这根弦,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治责任,打好突发灾害“前哨战”。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需要从制度建设着手,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在安全生产方面,需要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全面抓好防范、监督等各项措施的落实。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方面,需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 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在防御自然灾害方面,需要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为人民服务就要强化奉献精神。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把为民无私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始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工作、廉洁奉公,为党和人民事业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人民至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我们每一名公职人员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公职人员是否称职的根本标准。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己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