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程占奎 于 2018-12-3 15:46 编辑
少些“痕迹”方能多些“实绩” “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切中“痕迹主义”的弊端。科学适度的痕迹管理,是检验过程真伪、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痕迹管理发展为“痕迹主义”,显然背离了初衷,异化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让基层苦不堪言。(11月30日,人民日报) 近来,“痕迹管理”在基层不少地方出现。“痕迹管理”,其初衷是想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影音资料,有效还原干部落实工作的情况,以备查证,这原本是一种倒逼责任落实的手段。但实际上,有些单位却违背了“痕迹管理”的初衷,为了给上级留下好印象,在“痕迹”上做足文章,导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挤占,影响了为群众办实事的效率,也挫伤了干部干事的积极性,最终将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工作留痕迹更需留实绩。“社会主义都是干出来的”。工作留痕有一定的必要性,便于加强管理、激发动力,以明确责任、推动落实。这是检验工作成效,考核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然而,片面强调事事、处处“留痕”,就会背离初衷、走向反面。工作中,要强化督查检查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对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要褒奖和鼓励,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要警醒和惩戒。要看“痕迹”,更注重“实绩”,用活“痕迹”,莫把“痕迹”当作“实绩”,真正把群众利益办好、办实。 工作留痕迹更需留心。为政之道,贵在实干。在基层工作,干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事务,也都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实事,工作有“痕迹”更要有“实绩”、要“留痕”更要“走心”。当前,面对全面收官的脱贫攻坚战,面对全面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面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就要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干实事上来,一心一意抓落实、谋发展。 工作留痕迹更需实地调研。基层干部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凡是都要“留痕”,其实有些“痕迹”资料言过其实,甚至不惜“吹毛求疵”,为检查而“留痕”。必要的“留痕”检查果然非常重要,可以促进工作的开展,倒逼工作的落实,提高工作效率;但一些不必要的“留痕”就该去掉,把基层干部从“留痕”中解放出来,可以让基层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实地调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当面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民群众的好日子不是从“留痕管理”中出来的,是靠实干干出来的。因此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式,少些“留痕”检查,莫让“留痕管理”走形变味,要换位思考,多为基层干部减负减压,让基层干部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去抓具体工作的落实,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作者:程占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