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乡村文艺创作要善于就地取材、融合创新。所谓就地取材,就是要挖掘本土最原始、最朴素、最宝贵,且最有传播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文艺节目只是一种鲜活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精神传承、血脉延续。所谓融合创新,就是要将最能体现本土文化内涵的优势资源,通过艺术作品或艺术形态展示出来,在“说、唱、诵、演”中让人可观、可感、可知。比如,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发展变化,或蕴含地方精神的先进人物、感人故事融入文艺创作,编排成歌舞、小品、快板、剧目等丰富多彩的外在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立体、生动、直观地呈现给群众,群众很容易理解,也必然乐于接受。 可以说,乡村文艺的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但又不能太过俗套,否则就会显得庸脂俗粉,缺少了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要推动乡村文艺繁荣发展,其创作编排必须做好内容与形式的融合与创新,既要守好“本分”,让传统基因接续传下去、活起来,又要打破思维定势,让其切合时代主题、紧跟发展潮流。 其次,乡村文艺赋能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必然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开展乡村文艺活动,并非简单地让专人演、群众看。一“演”了之不会给群众留下好印象,更重要的是体现过程质量,演员与群众之间能有精彩互动,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文化惠民才算是成功的、有意义的。可见,要让乡村文艺真正“火”起来,简单依靠文化“输入”肯定不行,关键在于启发和引领,不断增强本地文化的“造血”功能。 所谓“高手在民间”,基层群众当中也有不少文化能人,更不乏文艺表演爱好者,只要他们有展示才能的愿望和追求,就可以给他们展示自己、活跃舞台的机会。为此,相关部门应广泛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励群众,在文艺活动中主动融入、大显身手。要让群众明白,发展乡村文化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不能只是当观众、当看客,在为别人送去喝彩与赞美的同时,自己也要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动起来、学起来、演起来,争当乡村文化传播的主心骨。只要群众融入积极了、参与度高了,就会形成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必然有助于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文艺先锋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