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2|回复: 0

清明时节“话清明”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1

主题

0

回帖

1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4-7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以纷纷暮春雨中的神伤,与灼灼杏花林下的酒肆,勾勒出一幅交织着哀思与生机的清明之景,被人们千古传诵。关于清明节的描绘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因为唐代是清明正式成为民俗节日的时期。唐宋以来,清明节逐渐融合寒食祭祀、上巳游春等节俗,传承至今。唐代以前的清明,是作为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而存在的。清明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这体现了人们顺天时而动、相地利而为,使生命节奏与自然节律和谐共振的智慧。
清明节扫墓祭祖这一核心民俗,亦源于唐代寒食上墓之俗。唐代民间寒食上墓之风盛行,且得到朝廷大力支持。《唐会要》记载,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颁布政令,设“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而后休假时间又延长至七日,这为人们扫墓祭祖提供了条件。唐代,寒食与清明并重,实现了清明“节气”与“节日”的融合升华,清明节也因拥有了扫墓祭祖这一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品格直接相连的核心民俗,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清明插柳,亦是人们消灾祈福、催护新生的重要活动。柳条是清明节的象征之物,古人认为柳的强大生命力能够催生阳气,便将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以驱疫辟邪。也有说插柳之风源于唐代的改火制度,即经历寒食禁火,待到清明出新火,朝廷便会举行赐火典礼。因皇帝会用柳条将新火赐予群臣,柳条便被赋予了吉祥之意,后人遂加以仿效,相沿成习。不论是哪一种解释,都表明清明节的插柳习俗源于人们对生命的关护与珍爱。同样出于对生命的关爱,清明节亦有植树习俗。清明前后是植树的最佳时节,农谚说“栽树莫要过清明,种上棒槌也发青”。
总之,不论是沐浴祓禊、临水浮卵、曲水流觞的古俗,还是传承至今的植树插柳、郊游踏青、饮食游嬉,清明节的丰富游春活动,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中提升对生命的感知,传达着人们珍爱生命、享受生活、护佑新生的生命关怀意识。在新时代,我们更当以追思、寄语、赏春、饮食、诗歌、植树、体育活动等符合时代文明新风的节俗形式,表达对亲人、先祖的怀念与崇敬,提升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关怀,净化身心、坚定生活、展望未来,内化性地传承“生命意识”这一清明文化的精神内核,这才是我们过清明节的应有之意。





上一篇:为新时代新征程凝心聚力
下一篇:三线四点学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时代新声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4-5-3 15:04 , Processed in 0.243034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