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大量人才的不懈奋斗、持续推动。而在各行各业产业大军中,高技能人才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某种程度上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中沉淀着深厚的识才、重才、爱才、用才的基因。人才的流动有其规律性,仅靠补贴、户籍等优惠政策,不足以支撑人才的聚集和发展。制定一项牵涉城市长远发展的人才政策,应该更多地考虑其科学性、有效性、持续性。打破人才流动障碍,破除人才发展的约束,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机制和环境,方能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实现人才资源高效配置。 不拘一格“引人才”,为发展“架梯子”。众所知,“抓住人才,就是抓住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要想起步稳、跑得快,就应当大聚“知、求、尽”人才之力,不拘一格为人才,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广阔赛道上。把好人才引进“关口”,严格程序标准,严肃工作要求,杜绝跟风式、哄抢式、家长式人才引用。俗话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根据地方自身特色,引进与事业、产业发展方向、层次相适应的人才,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释放更好的人才活力。2022年,我市发布“10万大学生引进”的招贤令,即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10万名大学生,每年不少于2万名。今年以来,我市内强动力、外拓资源,持续做优人才“生态”,目前已成功招引大学生20207名,超额完成年度大学生招引任务。 精准施策“育人才”,为发展“铺路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历史时刻,各地需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让高技能人才“破土飘香”。海宁市建设产业人才学院,构建企业、高校、政府、赋能机构“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15所高校联动,并选取6家海宁重点产业企业作为学院配套建设的实训基地,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放在生产线上,这是海宁产业人才学院独到之处。该学院实行“3+1”“2.5+1.5”等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前2至3年的基础理论教学由高校负责完成;后1至1.5年的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教学由赋能机构和企业赋学分,考核合格即可毕业并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 多管齐下“用人才”,为发展“搭台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坚持依事择人、人岗相适,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注重在岗位一线“识别”人才,选派人才到基层一线的“大舞台”、急难险重的“高温炉”和改革攻坚的“练兵场”工作历练,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要多为人才“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努力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让人才在其岗位施展才能、大显身手、脱颖而出。始终做到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真正把素质过硬、本领高强的人才用准用好,推动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创优环境“留人才”,为发展“厚底子”。留住人才就是留住未来,要破解“留才难”,需要厚植人才“沃土”,推动有力度有温度的各项制度改革,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常情。但是,“高处”不应简单理解为大城市、大平台和高薪酬,广阔的事业空间是“高处”,“清”“亲”新型政商关系是“高处”,细致入微的服务也是“高处”。我们打破以往只注重重金奖励的路径依赖,更加注重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政策和服务的精准化,做到人才、产业和资本深度融合。为保障高端人才安居、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难的问题,今年,许村镇新增人才公寓约1000套,包含万朵城、龙渡广场两个子项目,目前已经为50余位人才解决住房问题,并举办8场人才活动,完善人才商业配套设施10余项。选址万朵城和龙渡广场新建造了约1000套人才公寓,可以以此来缓解周边企业人才的住房问题,做到为许村镇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并促进周围商业环境的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