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责任所在。如何更好、更正确地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保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要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的底气。自信和底气从哪里来?答案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探索过程之中,是被实践证明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和历史使命不同,肯定不能千篇一律走同一条发展道路,而且人类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地实现强大和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要保持人民至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前进道路上,将人民群众始终置于心中最高位置,精确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要保持顽强斗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只要我们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就能一步步实现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