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切实保障人民权益,有效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人民民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人民民主从价值理念迅速转变为扎根中华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工作作风和生活方式,使民主从大众政治运动最终演变成一种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在当代中国,实现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从而赋予人民民主以实质意义和生命力。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必然产物,人民民主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标志性成果。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勃勃生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民主既然是人民运动的产物,而实现民主的政治制度必然是最能体现人民意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普遍原则。恩格斯在1891年提出的“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之手”主张,就是对马克思“一切社会生活的创议权都留归公社”观点的发展。这成为后来列宁“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理论渊源。 作为政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宏观性结构,需要具体以及微观机制来丰富和充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党的群众路线、协商民主、选举民主、基层民主,都是有利于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动的民主形式和民主机制。 人民民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治理理论来自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专家对于南撒哈拉沙漠国家的政策设计。他们认为,这些国家出现普遍性的国家失败,根源在于无能为力的政府,而替代性方案就是加强非政府组织、各种社会组织乃至个人的作用。这种治理理论的价值观就是以个体权利为核心的自由主义。 在与治理理论这种强势话语的对话中,中国人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性”的治理理论——国家治理理论。显然,“国家治理”之于“治理理论”的不同在于“国家”的角色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得到各界的热烈呼应。这一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实践价值,凸显了人民民主的根本制度安排和显著政治优势。通过不断提升人民民主化水平,健全我国选举制度、国家机构制度体系、基层民主制度、人大组织制度和议事规则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一切基于人民。(吴仁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