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预算报告,一个个目标数字,牵动着一项项民生新部署,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力增进民生福祉。“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总体持平这个目标,意味着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发展红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委员表示。 保持5%左右的增速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上120万亿元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但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抓牢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必须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保持合理经济增长。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是开局之年稳经济强信心的需要,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需要。经济增长目标是一个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展现经济运行方向。保持合理增速能够改善民生福祉,提高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有利于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振发展信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基石。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程,回望中国人民奔向小康的发展路径,就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70年来,我国的就业总量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就业总量比1949年扩大了3.3倍。70年来,我国的就业品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释放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城镇就业人员迅速增加。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扩张,都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大幅优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带动了2.9亿农民工进城就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经济新动能又催生了很多新就业形态,越来越多的新职业品类出现在大家身边。 已经取得的成绩固然让人振奋,但它毕竟是阶段性成果。展望未来,稳定依然长期面临总量和结构上的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是我国就业持续增长奇迹的终点,而是继续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新起点。就业有术,增收有路,亿万百姓“饭碗”端得更牢,我国应对风险和挑战的底气也就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