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指尖上的负担变成脚下的泥土 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街道 刘畅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创新社会治理等作用。但一些政务新媒体在运行中变味走样,或追求“一事一端”“一单位一应用”等导致APP过多过杂,或因运营不善、维护不力沦为“空壳类”APP,或存在过度留痕、强制打卡、多头报送、以手机定位代替工作考核等突出问题……种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本应给工作带来便利的政务APP、微信群等,反而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形式主义借助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平台等变异滋生,需要加强治理。 信息时代“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普及催生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政府和企业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各种电子政务新形式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大量的APP让一些基层干部的手机不敢离身,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基层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一些“云平台”等工具对提升干部能力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一些单位内设部门纷纷开发自己系统内的学习APP,且把APP积分与单位考核挂钩,无形中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压力,不但苦了基层干部,也累了办事群众。最终,“掌上政务”沦为“绣花枕头”,政务网站和APP成了僵而不死的怪胎,成了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枷锁。 “互联网+”形式主义使一些基层干部以“网来网去”代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互联网+”形式主义种种,使“互联网+”成为庸政懒政的“帮凶”。以工作群多少衡量工作量大小,以虚拟空间签到点卯评判实际工作成效,与群众关系渐行渐远。一些网络政务只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幌子,互动生硬、冷漠,感情上疏远群众、工作上脱离群众、利益上漠视群众。这样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势必让政府部门感知群众期盼、回应社会关切、服务公众需求的能力大打折扣,不仅增加行政成本,还会降低政府公信力。 防止“一手减负、一手加压”,让基层干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中去。基层人少事多任务重,应当给予更多关心关爱体谅,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努力保障履职所需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减少后顾之忧、心无旁骛抓工作。具体到政务APP的问题上,上级部门、单位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清醒地认识政务APP的目的和意义,不能急功近利下指标、摊任务,也不能弄虚作假浮夸作秀。政策执行中,要注意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声音,了解具体落实情况,适时调整完善。 上级机关要真正理解“为基层减负”的用意,在厘清限度和边界上下功夫,防止“一手减负,一手加压”,避免让基层干部刚刚“减负”,又被迫投入到另一个形式主义工作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