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破基层治理的“三道关” 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社会管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基层发展实效,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抓实基层治理,要着力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模式上常抓常新,定点突破,实现基层治理好、成效好。 构建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治理体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涉及面宽量广,基层治理同样如此,并非单个部门、单项职责能概括、统一的,必须构建起良好的治理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多向发力、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既要统筹用好乡镇、村社区的治理力量,又要推动县级单位、主管部门力量主动下沉,广泛参与基层治理,扩充基层治理的能力。要明晰权责,针对基层治理的各领域、各版块和各项工作,找准责任单位、明确完成时限,项目化清单式统筹推进,确保基层治理事事有人管、样样有人抓。 培育精准管理、高效服务的治理队伍。管理与服务是相互辩证的关系,抓实基层治理,既要善于管理,更要高效服务。要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治理理念,提升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要加强基层治理队伍的能力素质教育,学会群众工作方法,讲接地气、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主动了解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及时解决回应群众的烦心事、糟心事、闹心事。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行,要培育既能抓管理、又能强服务的优秀人才,培育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基层治理队伍。 探索因地制宜、切实有效的治理模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治理对象不同、治理主体不同、治理目的不同,必然带来治理手段、治理方式的变化,加强基层治理,要坚持银地制宜,因人施策,决不可千篇一律,一把尺子拉到底,上下一般粗。要根据不同的治理对象、治理环境,探索创新不同的治理方式、治理路径,突出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要善于学习其他地方的优秀做法和经验模式,探索适宜本地的优秀治理模式,决不可照搬照套,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作者:林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