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秀琴 于 2021-3-29 15:48 编辑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论述摘编》分7个专题,共计107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20年12月28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说明、答问等60多篇重要文献(四川日报,3月29日)。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孟母三迁》和《曾子杀彘》的优秀家教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可见弘扬新时代家风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积淀形成的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纯净。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都必须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正心修身是最基本的前提。今天领导干部家庭建设,也应当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入手,把搞好家教家风作为“自身建设”的一个“修炼所”、“检验场”,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处理公与私、小家与大家、个人与群众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治家的根本遵循,从而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作者:吴秀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