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积淀着乡村发展演变的历史与文明,起到了传承历史、凝聚民心、教育引导的作用。但部分地方的村史馆却形同虚设,成了摆设,大门经常性锁着,百姓不知村史馆设在何处,倒成了村“两委”的政绩展览馆,成了领导考察照片的展示馆,着实令人担忧。 不可否认,把政绩、领导考察照片放在展馆进行展示,也是一种对地方村落的宣传方式,可以起到教育引导人的作用。但是,如果滥用这种方式,并以此来讨好邀功,就须引起高度警惕。究其原因还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作祟,虚无缥缈,置当地名风名俗于不顾,唯政绩论、唯领导论是不可取的。劳民伤财,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激发不了村民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发扬不了优良民俗家风,更不能从内心正真认同党的政策,与村史馆建立的初衷背道而驰。 “功成不必在我”,这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作为党员干部理应树立牢固正确的政绩观,所做之事既要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到,摸得着。唯人民至上,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而搞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要坚决摒弃各种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全方位的发掘掌握符合本地风土民情,聚思广议,群策群力,将重点放在乡村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先进典型、村容村貌、文化生活、民俗风情的展示上下功夫, 村史馆的作用发挥的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村史馆的筹建、展出内容应延伸到群众中,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到田间地头真心实意地听听百姓的心声,获取到最真实有效地一线资料,将乡土气、文化味、教化味、团结心、致富经、奋斗史……融入村史馆工作之中,让村史馆成为一块“活化石,成为百姓心中的一座灯塔”,让村史馆变的有温度,让百姓触手可及。(张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