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扶贫路,殷殷为民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正以“每分钟脱贫约20人”的速度衔枚疾进,改写着数千万人的命运。消除贫困、走向富裕,这个人类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正在神州大地上一步步变成现实。(10月17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国大地打响,脱贫攻坚的6年,是砥砺奋进的6年,是万众一心的6年,是国家民族大崛起的6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全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各级党委政府、全体党员干部更应咬紧牙关、不断向前,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携手同行,昂扬奋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夯实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脱贫致富、道路先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影响贫困群众种养殖等家庭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效落实;房屋、生产等基础建设的推进,更是和贫困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前,贫困群众盼望着“修路”,因为那不仅是宽敞干净的乡村路,更是群众通往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路”和“致富路”。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和长久的坚持。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变“输血”为“造血”,解决贫困群众后顾之忧。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绝非一蹴而就,更无法一劳永逸。应当摒弃“突击式”“一阵风式”的扶贫方式,从长远考虑、从产业就业着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通过制定“一户一策”产业帮扶规划、积极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大力支持“四小经济”发展,提供劳务输出和就业技能培训平台,提升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动力和就业竞争力,践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切实提高脱贫攻坚的长久质效。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坚持“扶贫必先扶志”,加强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文明和思想素质建设,引导积极向上的脱贫攻坚思想,强化树立正面榜样,惩罚反面典型,疏堵结合,让贫困群众实现自立自强、懂得心怀感恩,共同营造贫困地区乡风文明“正能量”, 让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脱贫攻坚的胜利希望就在明天,广大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定会实现。我们要以踏石留印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坚持,凝心聚力、奋发拼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奋勇向前。(文/庄石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