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各部门及时有效开展了干部履职培训,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培训干部“跑偏了”,开展培训热衷于“开眼界”,过分追求形式上的“高大上”。授课教师名单上不是知名专家教授,就是上级领导干部,一次培训下来,不少学员除了学到几个“新名词”之外,对如何解决基层问题还是一头雾水。 笔者倒是认为,基层干部在一线工作,服务对象是农村的老百姓,对他们而言,如何学到农村政策法规知识和与群众正常沟通技巧等才是当务之急,那些太“高大上”的培训不宜太多。 因为大部分的农村干部普遍学历较低,理论文字理解能力有限,一些专家讲课没有结合农村干部实际,照搬、照讲理论文件,课程安排也很高深,理解起来较为吃力。专家学者的课程是学科正确的,但是基层是动态复杂的。这之间的矛盾,如果没能得到平衡,就课程教学而言,质量是无法保证的。其实,基层更想学习了解的是实际工作,课程上更应安排理论加案例的讲课,甚至是对该地区有过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现身讲座,把生硬抽象的理论讲成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尽量少一些绕口的“专家术语”多一些“生活土语”,增加学员的认同感、获得感,让这些参训干部带回更多的先进经验,实现学习成果内化、转化。 所以,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切忌盲目地跟风,不能丢了培训初衷,不能忽视培训的受众,更不要注重形式上的创新亮点,必须把握好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在“赶潮流”上,少做“漂亮文章”;在“接地气”上,多下“绣花功夫”,要在培训前进一步了解他们培训需要什么,要在“干货”上多下一些功夫,要让村干部通过培训有所悟,有所得,走出为了培训而培训的怪圈,才能让培训成为基层干部一次有意义的成长经历。(严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