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福来,卢沟桥镇的老镇长,今年已经90岁,世代居住在北京西郊的卢沟桥畔。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炮弹就在他家的房前爆炸。作为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讲述抗战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成为郑福来一辈子的事业。从1951年开始,郑福来就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直到现在。(2月3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抗战的艰辛,也没有受过冻、挨过穷,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但是,一个民族的成长,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可能是一步实现,都是从“弱小”逐步变得强大。今天美好的中国背后,是昨天无数人用爱国奉献、青春热血、拼搏斗争的时代精神堆积而成,一次次的中国精神汇聚,一次次的中国步子前行,一次次的中国变化,才有了今天的幸福,有了我们的岁月静好。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路,更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是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我们出发的源泉,这就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初心。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用无数的事实,告诉着我们,这两句话的深刻内涵,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不管身处何方,不管能力多大,都不能忘了初心,忘了曾经那些宝贵的中国历程。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精神,书写在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文字里;精神,在革命前辈那些奋斗的故事里。在抗战历史亲历者的讲述中,我们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卢沟桥事变的现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硝烟弥漫,战火连天,也看到了经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践踏的中国,更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每一个动人的画面里,都有强大的抗战精神,都有我们不屈的灵魂之“根”。 讲好抗战故事,既是为了牢记昨天,也是为了播撒红色的火种,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每一段抗战故事中,都有中华儿女深深的爱国情怀,都有为改变贫穷、落后、挨打情况的奋发图强。今天,我们虽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那些看不见的硝烟更加可怕,我们要居安思危,不忘国家成长的艰辛历史,才能用抗战故事,点燃我们内心的红色火种,赓续红色精神,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十四五”起航了!在新征程路上,我们要披荆斩棘,穿越重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目标,尤其需要我们在抗战历史中汲取砥砺向前的精神力量,要把抗战的那股精气神、那份为国为民的情感融入到新时代的奋斗中去,才能当好新时代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谱写新华章。(文/婧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