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即将吹走2020年最后一片雪花,新春的钟声离我们越来越近。在高县客运站、疫情防控卡点、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多了一批身穿蓝色马甲的身影—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他们是一群稚嫩孩子,却能扛起守护社会的重担。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主力军。共青团高县委员会结合实际,立即行动,分三步走,探索“返乡大学生+”新模式。 第一步,建好队伍,找准战场 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返乡大学生的接收、服务、管理工作,保持电话畅通,建立“高县团员青年返乡报道”网上社群,集中管理。全面梳理,建立健全《返乡大学生信息库》,及时了解和掌握返乡大学生的就读学校、家庭地址、专业特长等,成立十五支共300余人的高县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两支县级服务队伍由团县委管理,十三支乡镇队伍由镇团委、西部计划运行,依托“志愿四川”平台,深入疫情防控最前线、人民群众最需要、政策宣传最薄弱的志愿服务主战场,带领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融入中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第二步,发挥能动,提升战力 与大学生“面对面”,深入交流、广泛收集、认真听取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形式、宣传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想法。成立宣传小团队,充分发挥西部计划志愿者、返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喜爱文学创作的同学拟写新闻稿件,喜爱拍照摄影的同学记录服务点滴,喜爱制图剪辑的同学制作宣传海报,喜爱表演展示的同学负责情景演绎。通过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海报、手绘宣传展板,以志愿者的第一视角制作vlog,拍摄森林防火以及申领“天府健康通”宣传短视频,培养大学生既当主演,又当导演。创新宣传方式,充实宣传内容,扩大团的声音。让传统媒体和团属新媒体齐头并进,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同频共振,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统筹推进。保持宣传热度,聚焦主责主业,突出重点亮点,提升信心战力。让大学生在共青团的带领下展现自我,充分发声,引导大学生当好疫情防控和春运志愿服务的战斗员、宣传员、保障员,让志愿服务教育群众、感动群众。 第三步,围绕中心,不断探索 团县委将从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求幸福、求和谐、求文明等多种需要,社会崇德、向上、向善等多种角度出发。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和渠道,给不同行业,不同特长,不同身份的青年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找准自身优势,深化“河小青”“爱在社区”“红色志愿服务”等“青”字品牌志愿服务,不断探索“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属新媒体+”等新模式。把少先队员、中学生、返乡大学生、青年医生、青年职工、青年教师、西部计划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依托“志愿四川”,吸引和招募青年志愿者,充实志愿者队伍。抓住行业协会、专门学会和红色宣传教育阵地,对青年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打造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不断提升共青团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共青团高县委员会 万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