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通知要求,对于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对于幼儿园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的,要坚决予以纠正;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人民网 7月18日) 对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教育部门多年前就开始进行治理,并且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对于公办的幼儿园是有一定约束作用的。但是,对于社会培训机构约束力却显得很小很小。 如此治理幼儿园小学化,效果可想而知。在大街上,就有早教培训机构在发招生广告,他们不断地灌输家长: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潜意识。这让家长极为困惑,幼儿园内去小学化,幼儿园外有培训机构招生,家长便选择不送孩子去幼儿园,而去上社会上的早教培训班,不少地方的幼儿园出现大班“空巢”现象。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摸底调查显示,在有的地方,具有合法资质的培训机构不到一成,培训市场充斥着无照以及有照无证的没有合法培训资质的机构。由于培训需求依旧存在,有证有照的培训机构生意火爆,且由于需求量大,培训收费极可能大幅上升,造成家长的经济负担。每当国家整治专项行动开始,无证无照培训机构并躲藏起来,待整治 “风头”过后,他们又重出江湖,这类无证无照培训机构会和整顿之前一样,依然处于灰色地带,工商和教育部门无法监管。 针对教育培训机构乱象依旧,与现在的审批、注册、监管体系有很大关系。这样的不合理监管助力了无资质培训机构疯长。国家应该加强教育培训机构工商注册管理,教育培训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之后,必须到教育主管部门对其培训项目进行备案,进而评估其是否进行超前教育,是否符合当下幼儿教育的身心发展,同时要求培训机构按项目学费的一定比例在专门账户存入准备金。即实行工商注册+教育培训备案+风险准备金,形成一个适合我国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体系。(张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