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候鸟飞飞2000 于 2018-11-4 19:19 编辑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感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于10月8日开始在央视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近期各大地方卫视台也纷纷在黄金时段播出,笔者又重温了一遍,感悟又加深的许多。 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重民生: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官、为政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只有这样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点,脱贫攻坚工程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兴民德: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就是指我们要抱持着一颗永远向上、永不满足的心,不断进步。我们每个人都要苦练内省的功夫,不断地内省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当发现比自己更好的人和事的时候,应该做到见贤思齐。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德有大德,也有小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认同、遵循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首当其冲、责无旁贷,不管你是班主任还是学科教师或仅仅是一名在学校里普通的扫地阿姨,你身处在教育学生的环境中,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就要牢记习总书记在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就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与师生们进行座谈和交流中提出的16个字:“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榜样的作用,去教育、感悟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时时刻刻记住:养小德可以成大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铭刻在头脑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三、得民心: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人民的公仆,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要善解民心之忧,要善谋民生之利。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你才能够赢得民心。人民群众的认可是最高褒奖,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最大支持。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只要我们的党员干部,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心中有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人民谋福祉放在第一位,心系群众、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我们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奋勇向前!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本剧集中所阐述的“重民生、兴民德”都是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人民所向往的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如此深得民心,才能在人民这股水波的强大助力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航程中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