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没有跟上?人居环境是否得到改善?产业扶贫有没有效果,老百姓得没得到实惠?……不久前,河南省纪委监委扶贫工作调研组来到定点帮扶贫困村——上蔡县黄埠镇小王营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走访慰问贫困群众和一线扶贫干部。﹙11月1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古人说得好,“不患无策,只怕无心”。要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就需要带上一颗真心到基层去,只有走下去,到现场去看一看,到群众面前去问一问,才能够掌握到一手资料,聚焦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急。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做好群众工作,就需要走好群众路线,如果只是在办公室“闭门造车”,而对群众的想法全靠猜,那么,制定出来的政策,必然是与群众的需求相差千万里的,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不但没效率,还会让群众不满意。 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广阔的舞台。基层最主要的是要看、问、记,走向基层切不可走马观花,更不可当成一次特别的“旅游”,而是要带着任务去,才能够在基层调研的过程中看得到问题,听得到群众的“抱怨”,记得下群众的难题。 “不明察,不能烛私”。基层调研也是一种创新的监督方式,打开了基层的监督“探头”,充当了“传感器”的作用,不但能够看到政策的落实情况,也能够看到基层存在的问题,更能够当好群众的“传话筒”,是收集民情、民意、民智的重要方式。 不过,这些基层调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与贫困群众、驻村干部的面对面交谈,找到问题的症结,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实现“靶向治疗”,提升群众获得感。﹙作者:婧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