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郑伟 于 2018-11-2 17:58 编辑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 近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审、晋升、工资制度启动了新的改革,让人才评价更加科学、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11月1日《工人日报》) “体制内”不妨学学“体制外”。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就业的渠道很多,职业职务呈多样化趋势。大体可以分为几大类,自由职业者、独资合资企业员工、国有企业职工、国家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等,带国字号的“公家人”,俗称体制内人员。独资合资企业、民营私营企业、自由职业俗称体制外。我们通过一系列改革,国家干部、体制内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然而,我们也不时地看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体制内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苦乐不均现象,累的累死,闲的闲死,还是没有彻底打破“大锅饭”,还是没有彻底解决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这就说明还有深化改革的必要。在分配这一点上,体制内可以借鉴体制外的一些做法。 清理“四唯”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四唯”指的是职称评审、人员绩效考核等活动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做法。有科研价值的论文、高职称、高学历,又有获奖项目应该算合格人才。但加一个“唯”字,就可能把没有这四样东西却有特殊才能有特殊贡献的人才排挤在外。况且现在有的人论文“注水”,有职称却不称职,有学历却无能力,有奖项却无贡献。我们要“四大件”但不能唯“四大件”,“四大件”货真价实又有重大贡献,当然可以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绩效考核理所应当得高分。反之,虽有“四大件”,业绩平平,就不如让没有“四大件”,却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得到职称和绩效考核的高分。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我们一定要加强各项事业、各项工作的管理,管理是管理岗位职员们实施的,我们要建设一支素质高强、业务精良的管理者队伍。让那些大胆管理、善于管理的管理者放手管理,并且旗帜鲜明地给优秀的管理干部以应得的利益。开展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改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是社会主义劳动分配的基本原则。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责任大、贡献大的人理应多得。但是,我们不时看到多劳、干得好、贡献大的并未多得。少数人混天过日,无所事事,领导安排工作,便以我不会、我干不好为由,不做具体工作,尤其不愿做艰苦细致不易被人发现的工作。还有个别人自己不干活,还成天说这个不好,说那个不对,在里面搅局,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和团结。一部分人在拼命干,一部分人在看,还有一部分人在捣蛋,由于体制原因,不要说处分,解聘劳动合同,就是领导批评重一点,他还火冒三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时优越过了头,就会养懒汉,这种现象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事业单位发放多少工资不能自己确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不合理收入差距,但也制约了部分事业单位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我们可以允许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扩大事业单位的内部分配自主权。允许事业单位灵活确定绩效工资构成比例,并对特殊岗位工作人员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启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允许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就是要让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大事的人在流大汗的同时也能获得大利。(郑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