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asako 于 2020-12-4 12:03 编辑
在世界减贫实践中,中国的对口帮扶为世界创造了一条积极有效的成功经验。广东中山对口帮扶云南昭通,进行了多管齐下的实践,从最简单的慈善捐款,到卫生医疗的设施援助和团队培训,再到产业导入和市场帮扶,给受援地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它以生动鲜活的案例证明,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完全可以变成金山银山。(光明日报12月3日) 昭通和绝大多数贫困地区一样虽然生态环境良好,但是由于山路蜿蜒,交通不便,政府财政困难,众多优质农产品身在深山人不识,存在着没有规模、没有品牌,缺乏技术、缺乏加工,运不出去、卖不出去等问题。因此,中山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在产业振兴方面下大力气,围绕昭通生态经济特色,聚焦昭通高原产业优势,对症下药,补齐短板弱项,着力打造完整产业链,对口帮扶的昭通市盐津、大关、永善和绥江4县全部脱贫摘帽。 中山市创新“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产业合作模式。成功引入国企中汇集团有限公司,与永善县民营企业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合作,融资1亿元注册成立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提质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永善全县种植方竹10万亩等推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辐射带动周边县多村级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解决就地就近就业约五百余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000余户脱贫致富。 中海市解决盐津县“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一方面,由于盐津县山区路弯狭窄,农产品下山普遍受制于“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中山市在盐津县累计投入一千七百多万元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资金,建设营林生产管护道路一百多公里,覆盖柿子镇等4个乡镇,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笋农日常管护、运输的大难题,让村民采摘的鲜笋每公斤收益提高,带动了全县4000余户人通过竹笋产业增收。另一方面,大关县是筇竹之乡,竹笋对采摘鲜食的时效要求极高,“鲜笋不出山”,阻碍了当地群众利用竹笋脱贫致富的步伐。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健康基地在大关县投资2400万元建设农产品冷链加工物流基地,为农产品提供专业化、规范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服务,并提供标准化的冷链配送服务,为当地农产品铺就一条“出山路”,为大山里的农产品开拓出新的市场半径。 中山市看准帮扶中市场是农产品的命脉。贫困山区的农产品往往缺乏营销,没有知名度。中山市在市场开拓方面下大力气,多渠道推动昭通优质农特产品加快走向全国市场,为昭通农产品保驾护航。中山市出台消费扶贫工作方案,在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交易市场举办昭通农特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并打通多个实体或电商销售平台,珠三角城市市场。 中山对昭通的帮扶,立足当地山区的特色资源优势,发力解决瓶颈问题,打好了“组合拳”,念好了“生意经”,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能力,脱贫成果显著,中山对昭通的帮扶,将山区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实践,是帮扶脱贫的好案例。(刘静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