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回复: 0

[已推搜狐] 克服痕迹主义,落实科学管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519

主题

2

回帖

2499

积分

记者

积分
2499
发表于 2018-11-2 15: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克服“痕迹主义”,不是消灭痕迹管理,而是要推行科学的痕迹管理,用科学的痕迹管理方法和手段,杜绝“痕迹主义”问题的发生。(112日,四川日报)
科学的痕迹管理要求生成规则科学。痕迹的源头是规则,只有制定出科学的痕迹生成规则,才能产生有价值的痕迹,进而进行科学的痕迹管理。痕迹无处不在,但管理却需要对痕迹进行选择。
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而且痕迹管理也便于及时总结工作中不足之处,发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痕迹管理的不断落实,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着重在痕迹管理下功夫,做文章。对于基层部门而言,每天要面对的是各个部门的任务安排,过多的痕迹管理也让很多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各部门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只有把痕迹管理越做越实,反而下基层,服务群众的时间被压缩的越来越少。
笔者觉得痕迹化管理,做好记录备查,本身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工作,并且我们党员干部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实”是痕迹管理的精髓,“空”是痕迹管理的大忌。用科学的痕迹管理克服“痕迹主义”,从本质上讲就是把“实”字标准贯穿管理过程始终,决不能过程轰轰烈烈,结果干干瘪瘪,痕迹满满当当,效果不尽如人意。
笔者觉得“痕迹管理”不能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要科学合理的做好工作留痕;上级领导在基层检查时,应少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些实地调查研究,多倾听基层干群声音,把痕迹管理最终落实在人上面,这样才能让干部在工作中真正卸下“留痕”压力,让“留痕”转变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将“痕迹”从落在纸上转变为落到群众心里。
(作者:张小北)
真实姓名:张北北
    位: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民政府





上一篇:党员干部要摒除“锦鲤心态”
下一篇:基层干部练好“内功”,助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9-22 05:57 , Processed in 0.20708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