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教师岗位上退休多年的她,踏上了漫漫支教路,日夜奔波在贵州、湖南的山路上,只为那些渴求知识的稚嫩脸庞。那之后,她往返于山区和沿海,将长三角上万名市民的爱心一点点地搬运到湘西、黔南,捐建了30所希望小学,让4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结对帮扶,累计捐款物3500余万元。近两年,她还建起了研学基地、爱心驿站,精准帮扶湖南溆浦、吉林延边开展产业脱贫。(11月30日 光明日报) 脱贫攻坚,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周秀芳便是这样的例子,72岁的她曾经是一名小学老师,本应安稳的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但为了山区孩子们的教育事业,她不顾医生劝阻,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山区,将自己的知识教授给山区的孩子们,为的是让他们走出大山,建设家乡。 读书能改变命运,周秀芳对此深信不疑。年轻时,因为家境贫寒,靠着老师的支持才得以维持学业,让她摆脱贫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从此,当上一名人民教师,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带来希望,便成为了她的梦想。 实现梦想,年龄不是阻碍。一次旅游过程中,偶然得知贵州招募支教老师的消息,她便义无反顾背上行囊踏上大龄支教路,当她看到孩子们简陋的学习条件时,她震惊了,于是,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过上幸福生活。周秀芳平时生活很节俭,但对孩子们,从来都是大方慷慨,只要孩子们有需要,她都会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们。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她发动社会力量将企业、高校献出的“爱心”搬运到乡村,建设希望小学;为了让家长有多的时间关心孩子教育,她帮忙扶持产业,牵头带领村民种植,让村民走向脱贫,在家门口便能实现就业。 “如果我倒下了,就把我埋在学校旁边的土地里吧。”周秀芳这么说道。她为小山村带来了希望,为乡村振兴事业唱响了一首激昂的凯歌。基层扶贫干部应当学习周秀芳的伟大奉献,切实为老百姓考虑,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信念,走好这脱贫攻坚最后一里。(文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