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国家发展活力在基层,突出矛盾问题也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抓好基层治理这项基础性工作。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才能理顺社情民意,为民排忧解难,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加强基层治理,要广聚群众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要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失效,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此外,要选优配强“领头雁”,把想干事,能成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通过“学历提升计划”、“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领航”能力;选举群众身边积极参与和贡献基层治理的榜样,激发群众主人翁精神,更好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基层干部的知识储备,提升其服务意识、增强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本领。 加强基层治理,要提升治理能效。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抓、抓长期,抓住“关键事”。首先要突出基层人才引进与培育,持续提升基层治理队伍素质,我们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拓展和跟新基层治理队伍的思维和理念,围绕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等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对策。此外,要充分利用智能互联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社区治理平台,打通信息壁垒,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为民众提供全面性、精准性、专业性的服务,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快速做出反应,推进社区治理向高效性和有效性方向发展,也有助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 加强基层治理 ,要坚持党建引领。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要 强化党的领导。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和龙头,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是党的领导延伸到基层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所依靠的最基本、最直接、最关键的力量。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载体功能,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将基层治理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作用,更好提升治理效率。只有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抓住问题的难点痛点,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建为民的实效。例如,依托形式多样的支部主题党日,寓教于学、寓教于用,进一步增强党员身份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事关群众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治理越精细,服务越满意。面向未来,基层干部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广泛团结吸纳各方力量,将一件件好事办好办实,就一定能绣出治理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