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阳光刺穿心脏 于 2020-9-17 11:41 编辑
通过学习强国中时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群体”的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致敬。 几十年前敦煌的条件艰苦到不可思议,研究院的设备简陋到不可思议,莫高窟的损坏程度更是不可思议,这让文物修复工作困难程度难上加难。但一切的困难没有吓到我们的文物工作者,西北的荒漠没有掩埋无数文物工作者的坚定。摄影师吴健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给莫高窟的文物拍照,娄婕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给莫高窟的壁画临摹,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原所长李云鹤,用64年的时间,勇挑重担,敢于克服简陋的条件,创造发明简易工具,用一生心血,修复4000平米的壁画和500多身彩塑,让莫高窟起死回生,重新展现出历史气息…… 一事一生一人一窟,整个莫高窟的工作人员,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毕生精力恢复莫高窟,点燃莫高窟的二次生命,并用研究运用先进手段,既将莫高窟的魅力展现给世人,又达到了保护莫高窟的效果。整个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甘于忍受荒漠的艰苦,甘于忍受工作的枯燥乏味,甘于忍受孤独寂寞,甘于忍受外界类似于“临摹匠”等质疑声音,褪却衣着的繁华,远离城市的喧嚣,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择一事,终一生,将自己的生命和莫高窟融为一体,做出巨大贡献。 先做敦煌人,先将自己的工作生活融入敦煌,融入西北沙漠,先去除内心的浮躁,没有时间像其他年轻女孩一样打扮自己,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孩子,没有时间去感受城市生活的灯红酒绿,只有时间做一件唯一的事情,那就是修复莫高窟文物,这就是无数文物修复者共同的工作和生活。 通过五任院长和几代人的努力,让莫高窟变成了温度的作品,逐步走出漫漫黄沙,走向世界,将佛教文化传承发扬。通过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带领团队共同努力,在外界的无数否定声中,克服重重困难,用数字化手段,建立莫高窟数字化展示中心,利用球幕电影,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莫高窟最具艺术价值的经典洞窟,淋漓尽致的展现给游客,将佛教文化传承发扬,起到双赢的效果。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双鬓斑白的老者,无数莫高窟文物修复工作者,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西北荒漠,真真正正是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真真正正的是平凡而伟大的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无数前辈的呕心沥血,辛苦付出,才有了后代文化历史的传承,号召所有党员干部像他们学习,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燃尽生命,为国家的每一分进步作出微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