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不要怕事。越怕事,事越多。”张国旺在南平工作35年,从企业到机关,从一般干部到领导岗位,一直将这句话作为信条,“只有以上率下,才能发挥头雁效应,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带动作为。”(《人民日报 》10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说:“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干部的担当,就是在大事难事面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在急事危事面前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名利地位面前不计得失、顾全大局。 不怕事的干部,担当责任是使命。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党员干部拿出解决问题、排除困难的精神状态,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严明责任,狠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现在,一些干部面对问题、遇到的困难,缺乏斗志,知难而退,意志衰退,萎靡不振。有的身居要位,但缺少与之相适应的责任担当,碌碌无为,不思尽责,占着位置不干事,“当天和尚撞天钟”;有的唱功好、作功差,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难题“踢皮球”,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有的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只想舒服不想艰苦,精力不够集中,工作不在状态等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对党是否忠诚,于民是否真情,工作有无担当,除了看他的党性修养、思想境界,还要是看他的精神状态如何,看他对待困难的态度如何。只有把责任当成前进路上的“磨刀石”,矛盾面前不躲闪,挑战面前不畏惧,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才能担当重任、有所作为。 不怕事的干部,办法总比困难多。《愚公移山》里有言:“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北山愚公之问,问出了滴水穿石的坚韧和凤凰涅盘的气概。拿破仑曾说过:“最困难的时候,也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改革关头,考验着每名党员干部的工作劲头。到底是“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还是“垂头丧气让机遇错失”?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反映着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体现着两种不同的精气神。当年,焦裕禄同志说:“挺起身子干,就会粮满仓;躺下身子哭,只会泪满缸。”他用拼的风采和铁的事实,验证了“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句至理名言,诠释了“困难对人来说,就是打向坯料的锤子,打掉的是脆弱铁屑,锻成的是锋利刀刃”这些基本道理。 面对新时代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每一位干部都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肩上的担子,好好思量一下自己应负的责任,确实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真正把不怕事、不怕困难当作重大政治任务,把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作为常态,在顶风逆水中博激流,在解困排难中促发展。(盘钰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