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纪委监委在重庆市党政机关公务加油卡专项监督检查行动中发现,渝中区某单位领导在工作调动时,将原单位价值5000元的公务加油卡占为己有,用于私车加油、购买香烟;璧山区某街道的一张公务加油卡,在一天内消费17次,消费金额高达6000多元;大足区某基层单位单次加油1148升,消费金额超过8000元等问题。(10月23日 人民网)
从重庆市纪委监委查处的情况看,少数党员干部利用保管公务加油卡的便利,或将公务加油卡据为己有,或违规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尽管违纪人员以为违规使用公务加油卡的行为没有人直接看见,神不知鬼不觉,但其可能不知道,其行为已经在互联网络上留下了不可抹掉的痕迹,重庆市纪委监委运用大数据筛查技术,让其违纪问题暴露无遗。这表明,大数据技术可以揭开线上“四风”问题的隐身衣,成为一些隐形“四风”问题的新克星。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推进反“四风”,取得明显效果。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特点,在高压态势下,一些“四风”问题在面上有所好转,但有的四风”问题却躲进了“青纱帐”、穿上了“隐身衣”,还有的“四风”问题甚至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比如,有的为违规送礼行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利用微信红包、支付宝转账、电子充值点券方式收送礼金、礼品,等等。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前,越来越多的纪检监察机关在信息化建设和运用上做出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有的通过构建大数据监督平台拓宽监督渠道,运用大数据比对提升发现问题线索能力。这些信息化技术及手段的高效运用,为正风反腐插上“科技的翅膀”。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让全面、细微,实时、动态监督得以实现,纪检监察部门可以从“异样”的数据中,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对、研判,点破千奇百态的“四风”障眼法,让钻空子、暗箱操作等伎俩现出原形。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线索,固定相关证据,节省调查和取证时间,达到快查快处的效果。
线上“四风”问题用大数据查。大数据技术给纪检监察机关安上了发现“四风”问题“千里眼”和精准、有效掌握情况的“顺风耳”。有了大数据技术这个“撒手锏”,不论搞不正之风者再怎么“七十二变”,也逃不出执纪者的“火眼金睛”。 作者:向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