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需要绣花功夫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5年来,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坚实步伐,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10月22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精准扶贫不容“参假”。已经数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全面脱贫攻坚已经挺进到攻坚拔寨、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2020年脱贫7000万”伟大目标已经兑现过半,全党全国的必胜的信念更加坚守。但不可忽视,一些地方和单位在落实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纸上扶贫”“数字扶贫”,不堪层层下压的繁重任务或有意为赢得上级好评而大搞形象工程,把扶贫档案做得漂漂亮亮的,实际上只是“看上去漂亮”,经不起深入、仔细的检验。一些地方扶贫纯粹是敷衍应付,诸多扶贫政策和举措并没有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没有让贫困户充分享受到党的关爱。极个别贫困户脱贫后返贫,极个别富裕户被识别为贫困户,一些扶贫资料上显示对失去劳动力的贫困户的帮扶举措是帮助外出务工。如此种种,虽只是极个别的问题,并不足以影响扶贫的整体成效,但却足以危害党的威信,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如期全面脱贫的庄严承诺能否兑现。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扶贫的精准度从根本上影响着扶贫的实际效果。从“十八洞村”到精准扶贫,习近平的扶贫精准论在各级各地得以深入实践,成为广大扶贫干部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但在极少数地方,扶贫举措不切实际,扶贫政策不符实情,扶贫资金管理及使用混乱,贫困户识别及退出出现偏差等问题显得极为扎眼,折射出扶贫监督机制制度上的短板,反映出扶贫精准度的欠缺。坚持“六个精准”,让精准渗透到扶贫各个领域各个细节,确保让每一个扶贫项目精准落地,让每一厘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尖上;织密扶贫监督网,将监督嵌入扶贫的全过程各环节,坚决防止优亲厚友、与民争利等不正之风和扶贫腐败行为发生,对扶贫责任落实不力的领导干部、具体责任人予以严厉问责,形成精准扶贫的倒逼效应。 精准扶贫需要绣花功夫。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这需要巧劲,把力道用在最恰当的位置,从而以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扶贫效应。各个贫困地区,具体到一个贫困县、贫困镇、贫困村、贫困户,其致贫因子、贫困程度不尽相同,其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地理区位等情况也不尽相同,因而需要因地制宜地制订相应的科学的精准的扶贫计划,建立精准的对口帮扶机制,实现“滴水灌溉”式的扶贫。以绣花功夫扶贫,需要的不仅仅是恰当的力道、精准的用力方向,更是十足的耐心、细心、走心和智慧。要针对贫困实情,先把脉问诊,后对症下药。一方面落实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基本保障,阻断致贫因素;另一方面大力改善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提高贫困人口整体素质,激发其脱贫致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脱贫能力,激活其脱贫内生因子,增强其脱贫造血功能,以绣花功夫种出全面脱贫的硕果。
作者:伍果
|